发布日期:2025-07-06 19:57 点击次数:170
当然,下面是你这篇文章的改写版本,语义保持一致,字数变化不大,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:
---
曾灶财,这个名字在香港曾经是笑柄,他被人们称作“香港之耻”,是一个衣衫褴褛、满身污垢的乞丐,活着时更是香港所有城管人员的头号“公敌”。
然而,奇妙的是,他同时也是一位声名远播、被中西方艺术界所认可的“书法家”。他的书法作品甚至与著名画家曾宓、袁晓岑等人的作品同框出现在拍卖场上,永载于《古董拍卖年鉴》。
令人费解的是,随着他生命的终结,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怀念这位自称真正“九龙皇帝”的怪异老人。
展开剩余90%尽管他一生贫困潦倒,半生依靠拐杖行走,受教育时间不过短短两年,但他的传奇故事却从未褪色。
曾灶财于1921年出生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偏僻小村庄,出生时并不叫“曾灶财”,而是“曾财”,一个土气而朴实的名字,听起来就像个俗气的“增财”谐音。
这个名字本应寓意家中财运滚滚,但当时战乱纷飞、民不聊生,他家依然一贫如洗。没过多久,他的名字被改成了“曾灶财”。
父母寄托了希望,期盼这名字能带来“生火做饭”的温饱生活,先吃饱饭,再想着发财致富。
身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,家境极为贫寒,16岁那年,他背井离乡,来到香港投奔舅舅,开始艰难的生存之路。
1937年,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中国,正是全国抗战爆发的关键时刻。
但曾灶财并未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响应号召、参军抗敌,他选择留在香港,靠种菜勉强度日。
虽然这份工作艰辛,收入微薄,却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。
然而,他依旧吃不饱饭,于是转行做起建筑工人。
他的命运颇为坎坷,在垃圾站工作时,一次意外导致一只沉重的金属垃圾桶砸中他的脚。
那一刻起,他的双腿失去了行动能力,只能拄着拐杖艰难行走,年仅二十出头的他,生活陷入绝境,只能靠福利救济度日。
彼时,他仍是芸芸众生中的苦命人,偶尔仰望天空,喃喃自问:“为何这残疾的命运会降临到我头上?”
幸好,舅舅是个好心人,尽心照顾这个外甥,还耐心教他认字写字。
几年后,舅舅又为他安排了婚事,他迎娶了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妻子,并育有子女。
尽管生活拮据,但有了妻儿陪伴,曾灶财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。
更令人感激的是,舅舅还为他筹得一套住所,全家得以安身立命。
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那件“怪事”,也许曾灶财这一生会相对平凡而安稳地度过。
然而,一本古怪的族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,让他从此成为香港市政管理者的“心头大患”。
1953年,港英政府开始城市规划,而他的住处正好在拆迁范围内。
按理说,拆迁本是一件喜事,但曾灶财却成了香港最早的“钉子户”。
他说:“现在不能拆房子,我还得整理家里的东西。”
他整理着先祖遗留的物件,意外发现了一本族谱,声称这是能证明自己“皇族血脉”的神秘证据。
港英的官员起初并未在意,族谱不过是寻常之物,只要不妨碍拆迁就没问题。
但他们没料到,这本族谱让曾灶财彻底变了个人,成为令他们头疼的麻烦人物。
他拿着族谱在街头大肆宣扬:“我生来就是九龙皇帝!我太公的子孙多达一万余人,这九龙的土地都是我家祖传!”
关于这本族谱,真伪无人能断定,有人说他回乡时偶然得到,有人说是在香港发现。
无论如何,曾灶财坚信其中所谓“玄幻故事”。
族谱中竟记载他的先祖曾广祯是周朝的“首相”,而周朝根本没有宰相职位,这显然是荒诞不经。
更离奇的是,他声称自己的二世祖曾潮风是周朝皇帝册封的“驸马”,封地正是九龙城这片偏远烟瘴之地。
依照族谱,他自称是这“九龙皇帝”,而他是第35代继承人。
可惜的是,当他意识到身份时,香港已被英国殖民,所谓“皇权”无处施展。
许多人或许会认为他疯了,但曾灶财的行为还远不止于此。
知道自己是“皇上”后,身份与现实的落差令他更加郁闷,30岁时开始拿着毛笔和墨水桶,扮演“御笔”,每日在香港街头“颁布圣旨”。
这些“圣旨”其实就是他用拙劣书法写在墙上的涂鸦,宣扬他的皇族血统、家族谱系,甚至连亲戚妻儿的名字都写上墙。
更重要的是,他不断标明“自己的”土地界限,声称这些区域皆属他所有。
他不知道这些土地已被英国政府分割出售,落入地产大亨李嘉诚等人手中。
他只知道,自己是皇帝。
从此,曾灶财每日拄着拐杖,在自家附近及更远的地区涂鸦,从秀茂坪到牛池湾,乃至繁华的尖沙咀,无一不见他的“墨迹”。
只要公交能到达的地方,几乎都有他的书法痕迹。
地铁开通后,他的“版图”又扩展到了各个地铁站附近。
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“皇帝事业”,虽然效果甚微。
然而,家人却难以忍受他的怪异和贫困,妻儿渐渐疏远他,开始分开就餐。
1995年,他的房屋再被拆迁,家人搬往将军澳,他则被安排到观塘,生活愈发孤独。
住所里只剩下一根拐杖和一床多年未洗的破被褥,以及满地的“墨宝”,那是他眼中的“圣旨”。
他依旧坚持在街头涂鸦,成了市政管理的“心腹大患”。
但他年迈瘦弱,身无分文,政府出于怜悯迟迟不敢强制惩罚,默许他持续了数十年。
市政人员也只能不断清理他的涂鸦,形成了香港一段奇特的历史。
正因如此,香港市民逐渐对这个拄拐老人产生了复杂的感情。
他那一笔一划的“大字”,成为城市文化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路人们经常驻足观看,有时甚至起哄助兴。
善心人给他买墨汁,有人送盒饭,他和那些标榜“反叛”精神的欧美涂鸦艺术家截然不同。
他的“艺术”几乎毫无艺术性,荒诞而怪异,没人把他当正常人看待。
可奇怪的是,香港文化圈突然将目光投向了他。
年轻设计师邓达志率先将他的书法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。
他的涂鸦随后被印制在马克杯、T恤等商品上,尽管没有支付任何版权费,曾灶财却依然贫困。
进入21世纪,年过八旬的曾灶财仍在与城市管理者“斗争”。
2002年,他因在天星码头和遮打道涂鸦被捕,拖着病体出庭,认罪并支付罚款。
后来因脚伤住院,行动更加不便,最终在社区工作者帮助下入住老人护理中心。
他只能偶尔在阳台上挥毫,回味昔日“风光”。
他明白,生命的尽头渐近。
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,他的书法作品竟在歌德学院和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展览。
由文化人刘健威策划,香港艺术发展局赞助,吸引大量参观者。
大家第一次在正统场合见到那些街头涂鸦般的文字,界限变得模糊。
有人称这是“雅俗共赏”的奇妙结合。
2003年,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威尼斯双年展,是唯一来自香港的艺术家。
与此同时,他辛苦涂鸦的公共墙壁被清理,他的作品却登上《时代周刊》《新闻周刊》的封面,生平故事载入国际名刊。
2004年,香港举办“十大代表设计”,他的文字位列第八,昔日“香港之耻”变成了代表城市的文化符号。
他的传奇也被影视行业取材,1981年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《流氓皇帝》即受其启发。
社会节目《无冕天使》中,刘江也饰演了影射曾灶财的角色。
最滑稽的是,2004年10月,他的作品以艺术品身份在苏富比拍卖,所得部分用于他本人生活,部分用于艺术展。
起拍价仅1万港币,但竞价激烈,最终以5.5万港元成交,买家为一位康姓女士。
曾灶财得知后,天真地问:“她是康熙帝的后代吗?”
显然,他连康熙皇帝姓“爱新觉罗”都不清楚,却执着认为能欣赏他书法的,必是皇族后人。
2007年,曾灶财去世。
他梦想的“帝国”早已烟消云散,但为他撰写的讣告依旧风趣幽默:
“半个世纪以来在香港街头涂鸦,自称‘九龙皇帝’的曾灶财,于7月15日因心脏病去世,龙
发布于:天津市
Powered by 官方正规极速赛车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